商君书

商君书,又称《商子》,为中国战国法家人物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商君书》侧重记载法家商鞅辅佐秦孝公时进行革新变法、重农重战、重刑厚赏、反斥儒家言论,主要反映了战国法家的政治思想。在《汉书》中录有二十九篇,但现在仅存二十四篇(另有两篇有目无文)。其中有些篇所述史实在商鞅死后,说明不是商鞅本人所作,但书中保留了商鞅法家思想遗著,并记录了商鞅的言行,约为战国末年商鞅后学编成。《韩非子》与司马迁都曾提到过这部书。

目录

成书研考

  • 《韩非子?五蠹》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管之法者家有之。”
  • 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最后说:"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认为它的思想内容和商鞅所从事的政治活动相符合。
  • 《汉书-艺文志》着录《商君》二十九篇, 班固注曰:名鞅,姬姓,卫后也,相秦孝公。

《诸葛武侯集》中始有《商君书》之名,又称《商子》,《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或着录《商君书》,或着录《商子》,皆曰五卷。现有二十六篇,其中第十六篇存目无文,第二十一篇有录无文,实存二十四篇。《商君书》有严万里校本,近人朱师辙撰有《商君书解诂定本》,王时润撰有《商君书集解》。未代郑樵《通志-艺文略》、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都说今亡三篇,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则说今亡其一,可能是他们所见的版本不同,因而所记的缺佚篇数也不一样。《群书治要》卷三十六引《商君书-六法》中一段,实际只有二十四篇半。

据后人考证,多为商鞅之后的人,“殆法家者流,掇鞅余论,以成是编”(《四库全书总目》)。《商君书》中《更法》、《错法》、《徕民》等多篇涉及商鞅死后之事,显非出自商鞅之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殆法家流,掇鞅余论,以成是编”,应是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其中着重论述了商鞅一派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

思想内容

《商君书》着重论述商鞅一派在当时秦国施行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

  • 《更法》篇第一 详细记述了商鞅与甘龙、杜挚在秦孝公面前争论变法的问题。
  • 《去强》篇第四 论削除民不听从政令带来的弊端,并需要籍以刑罚,专心农战,少事商贾做为解决之方。
    • “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商君书·去强》。国家用所谓善良的人来治理严恶之民,国家就一定会以生动乱直至被削弱;国家用改革严法的人来治理善民,国家就会治理好直到强大。
  • 《开塞》篇第七 提出了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这种历史变化的观点在哲学史上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在具体措施上,此书主张加强君权,建立赏罚严明的法治制度,取消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军功,提倡耕战,同时反对用诗书礼乐和道德教化的手段治理国家。
  • 《弱民》篇第二十 旨在阐述‘弱民’与‘强国’之间的相对关系。
    •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商君书·弱民》。民如果强了,国君的统治地位就不稳了,所以国君的统治地位要想稳定必须先“弱民”。

评价

商鞅为了加强国家的实力,不惜打压民众的力量,如《商君书》提到的“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商君书·去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商君书·弱民》。建议用品德低下的人管理善民,将国家的力量和民众的力量对立起来。

重要版本

版本时间备注
范钦本明朝范钦天一阁刊本
冯觐本明朝冯觐
秦四麟本明朝秦四麟
程荣本明朝程荣《汉魏丛书》
绵眇阁本明朝万历冯梦祯绵眇阁刻
吴勉学本明朝万历刊于《二十子》中
归有光本明朝天启《诸子汇函》
崇文书局本明朝崇文书局刻《诸子百家》
问经堂本清朝严可均校孙星衍刻本
指海本清朝钱熙祚校
孙诒让本清朝孙诒让校

注疏

关于《商君书》的校释,有清人严可均校本,近人王时润《商君书斠诠》、朱师辙《商君书解诂定本》、蒋礼鸿《商君书锥指》、高亨《商君书注译》等。兹择要罗列如下:

书名作者中国朝代
诸子平议·卷二十·商子俞樾清朝
商君书札移孙诒让清朝
读诸子札记陶鸿庆清朝
商君书斠诠
商君书集解
王时润中华民国
商君书解诂
商君书解诂定本
朱师辙中华民国
商君书笺正简书中华民国
商君书校释陈启天中华民国
商君书锥指蒋礼鸿中华民国
商君书注译高亨中华民国
更法第一垦令第二农战第三去彊第四说民第五算地第六开塞第七壹言第八错法第九战法第十立本第十一兵守第十二靳令第十三修权第十四徕民第十五刑约第十六[缺]赏刑第十七画策第十八境内第十九弱民第二十御盗第二十一[缺]外内第二十二君臣第二十三禁使第二十四慎法第二十五定分第二十六

共有评论(0条)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