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1],共有44出,通过男女主人公侯方域(字朝宗)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灭亡的历史剧。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当时清初正是考据学极盛时期,影响了作者忠于历史的态度,剧本中绝大部分人物是真人真事,剧本所写的一年中重大历史事件甚至考证精确到某月某日,但由于并不是历史书籍,剧中加入了一些虚构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感情刻画,从深度和广度反映现实,并且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是一部对后来影响很深的历史剧。
历史背景
当时正处于明朝末年,甲申之变,流寇李闯陷燕京,崇祯皇帝自缢。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华北大乱。凤阳总督马士英在金陵拥立福王朱由嵩为皇帝,取年号“弘光”建立南明。当时清兵不过有十多万,如果励精图治,完全可以如同南宋一样自保,偏安江南。但南明皇帝耽于声色;朝臣卖官鬻爵,搜刮银钱;武将拥兵自重,互相打内战,只有阁部史可法带领残兵三千,坚守扬州,结果不到一年,扬州陷落,南明王朝土崩瓦解。
出场人物
全剧有30名主要演员,作者将其分为“色部”、“气部”和“总部”。
色部是贯穿全剧表现“离合之情”故事主要情节的人物,又分为以男主角侯方域为首的及其周围人物的“左部”和以女主角李香君为首的及其周围人物的“右部”。“左部”和“右部”都分为“正色”、“间色”、“合色”、“润色”四种,共16人。
气部是表现背景历史“兴亡之感”的人物,又分为“奇部”和“偶部”。“奇部”和“偶部”又各分为“中气”、“戾气”、“余气”、“煞气”,共12人。
总部只有两人;“经星”张瑶星道士,“纬星”南京太常寺老赞礼,作为全剧幕中穿插,同时介绍背景,以情节外人补充交代叙事的人物。
情节梗概
明代末年,曾经是明朝改革派的“东林党人”在南京,重新组织“复社”,和曾经专权的太监魏忠贤余党、已被罢官的阮大铖斗争。其中复社中坚侯方域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题诗扇,而梳栊香君。阮大铖匿名托人赠送丰厚妆奁以拉拢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晓坚决退回。阮大铖怀恨在心。
不久后,宁南侯左良玉因缺少军饷,移兵就食南京。杨龙友请侯方域以其父(左良玉之师)名义写书劝止左良玉,并使柳敬亭递书前去。阮大铖借此机会,在诸官议事时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
阮大铖与马士英拥立朱由嵩为弘光帝。弘光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铖、马士英等人,阮趁机报复复社党人,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香君坚决不从,撞头欲自尽未遂,血溅诗扇,李贞丽无奈冒名代嫁。杨龙友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香君使苏昆生寄扇与侯方域。侯方域此时与高杰同在河南,然高杰为许定国所杀,侯方域逃向南方,于黄河巧遇苏昆生与李贞丽,得知此事后返回南京。
然此时阮大铖以所作《燕子笺》媚弘光帝,李香君因此被选入宫。侯方域与苏昆生返回南京后,不见香君。后侯方域与陈贞慧、吴应箕于书坊选书时被阮大铖所捕。苏昆生赴左良玉处求救,左草檄发兵“清君侧”,马、阮乃调黄得功等将堵截左兵。左良玉途中病死。
此时清兵南下,然三镇已被调走堵截左良玉,长江无人防守,仅史可法率三千兵守扬州城,终不敌清兵。南京城破,南明君臣各自逃散。(此时李香君在宫中,侯方域在狱中)侯、李二人与柳敬亭、苏昆生等人同逃往栖霞山,寄居道观。弘光帝逃往黄得功营,然终为叛将刘良佐、刘泽清等劫往北朝,黄得功自刎。
张薇于栖霞山设道场,以祭奠甲申之变及南明灭亡时的死者。侯、李相遇于道场,然张薇撕碎桃花扇,点醒二人,二人因而出家学道。
历史影响
桃花扇一剧形象地刻画出明朝灭亡前统治阶层腐化堕落的状态,中国各代王朝的灭亡实际和明代是如出一辙,“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剧本脱稿后立即引起社会的关注,在舞台上经常演出,康熙皇帝专门派内侍向孔尚任索要剧本(此后第二年,孔尚任即被罢官,疑与《桃花扇》有关),看到其中描述南明皇帝耽于声色的情节,常皱眉顿足说:“弘光弘光,虽欲不亡,其可得乎!”每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部剧就能引起人们更大的注意。
在抗日战争时期,著名剧作家欧阳予倩先生曾改编过这部剧本,将结尾改成侯方域剃发留辫,改换清服入仕,找到李香君后,李香君愤而和其断交,以讽喻当时的卖国汉奸汪精卫之流,(其实历史上真实的侯方域确实在顺治年间回河南参加了乡试)。1964年剧作家梅阡、孙敬把它改编成电影剧本,采用的是欧阳予倩剧本的结尾,由著名演员王丹凤和冯喆主演,并以昆曲曲调作插曲,有的唱段选了牡丹亭的词,更烘托出悲壮的气氛。但由于写的是末代王朝,文化大革命中被无端指责为“怀念失败的国民党政府”而受到严厉的批判,文革后被平反。
文化影响
桃花扇对后世话剧影响甚大,有不少剧团都改编过孔尚任这出著名剧目。香港话剧团在2005剧季就上演过桃花扇。
注释
- ^《洪升年谱》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载:“六月孔尚任《桃花扇》成,遂盛行于世。秋,康熙索《桃花扇》观之,其后孔尚任罢官,世多疑其系以《桃花扇》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