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称为,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今本并不是由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编订,也不是稍后些的人根据不同版本编订结集的,今日所读之本经历了两次大改造,一个是西汉末年,汉成帝帝师张禹以《鲁论》为主,结合《齐论》编定的《张侯论》,有21篇;西元二世纪中期,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底本,根据不同版本进行点校,定下《论语》今本,并结集了两汉间对《论语》的不同解释。不到一百年后,何晏把郑玄本及其反对派的观点编成了《论语集解》。何晏之后,南北朝时代,皇侃,受佛教的影响,编成《义疏》本。西元八至九世纪,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对郑玄、何晏所编之本都持怀疑态度,要回到原典。但由于郑玄在世时已与孔子相差600余年,《论语》原典并不可考[1]。今本据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本统计,约1万2千字。[2]

目录

结构

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每篇篇名取自正文开头,或“子曰”、“子谓”后首句的前二、三字。

  • 学而第一
  • 为政第二
  • 八佾第三
  • 里仁第四
  • 公冶长第五
  • 雍也第六
  • 述而第七
  • 泰伯第八
  • 子罕第九
  • 乡党第十
  • 先进第十一
  • 颜渊第十二
  • 子路第十三
  • 宪问第十四
  • 卫灵公第十五
  • 季氏第十六
  • 阳货第十七
  • 微子第十八
  • 子张第十九
  • 尧曰第二十

争议

孔子于《阳货》提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通常被认为是孔子推行大男人主义思想。然而有人指出此句后面尚有“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专指“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女子与小人。另一说认女子与小人为男女仆人。但最近亦有人提出,“小人”即为“儿童”、“小孩”的意思,所以这段话可以解读为“养活一个家庭是很艰难的”。[3]近年,谭家哲先生研究《论语》思想,认为《论语》之编写具有完整之思想结构。在谭之著作《论语与中国思想》中指出《阳货》最后两句话所阐述的,是人之主观任性而为时,所表现出的虚假性。“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且“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之原因在于人因为情爱(女子)所致之任性,以及因为人眼见狭小(小人)而处处与人争之不逊。此两者因为从人心主观且刻意的任性妄为,所以“唯”此二者“难养”。[4]

另孔子于《泰伯》中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对于人民,可以放任他们,却不能让他们有智慧。”)批评者认该句为孔子推行愚民政策之例证。文化大革命时期这句话遭公开批判,且直到现在仍作为这句话的公认解释。然而另有一种说法认为,这句话原文并无标点,而后人的句读有问题,应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能力的人,可让他们自由发挥;没有能力的人,则要让他们学习。”)按此说则孔子并非认同愚民政策。[5]在谭家哲先生的论语研究中,则解此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人民若可以依正道而生活时,应使人民能顺之而行;相反地,若人民的生活行为因为社会、时代种种因素而偏离人之美善时,则必须“使人民知道”正道之可能,不可陷人民于无道而不自知。其意义与传统愚民政策之批评正好相反,也与论语全书之一贯思想相符合。[6]

历代注解

  • 三国 何晏《论语集解》
  • 南朝 皇侃《论语义疏》
  • 北宋 邢昺《论语注疏
  • 南宋 朱熹《论语章句集注》
  • 清 刘宝楠《论语正义》
  • 程树德 《论语集释》
  • 杨伯峻《论语译注》
  • 钱穆《论语新解》
  • 南怀瑾《论语别裁》
  • 杜道生《论语注译》
  • 李炳南《论语讲要》
  • 王熙元《论语通释》
  • 杨树达《论语疏证》
  • 雅乐
  • 何晏《论语集解》

  • 朱熹《四书集注》

注释

  1. ^[1]历史学家朱维铮批评于丹根本不知《论语》为何物
  2. ^魏嵩《壹是纪始》作“论语一万二千七百字”。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提要》说:“郑耕老作一万三(一作二)千七百字,欧阳公作一万一千七百五字。阮元校勘的《十三经注疏》本统计是一万二千七百字,此和郑耕老所说相同。”钱穆在《孔子与论语》一书说“其总字数,不出一万六千四百多字。”
  3.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辨析
  4. ^谭家哲,《论语与中国思想》,唐山出版社,2006年 ISBN 978-986-7021-18-2
  5. ^智识学术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意辨析
  6. ^谭家哲,《论语与中国思想》,唐山出版社,2006年 ISBN 978-986-7021-18-2

参考文献

  • Theodore de Bary (ed.), 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Vol. 1),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 金谷治译注《论语》,岩波文库,1999年 ISBN 4-00-332021-2
  • 杨伯峻,《论语和孟子》,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ISBN 7563339388
  • 谭家哲,《论语与中国思想》,唐山出版社,2006年 ISBN 978-986-7021-18-2
论语序说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

共有评论(0条)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