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

礼记》,儒学经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学生及战国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汉朝学者戴德将汉初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称为《大戴礼记》,后来其侄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一共49篇,称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至隋、唐时期已散逸大半,现仅留传39篇,而“小戴礼记”则成为今日通行的《礼记》[1]

汉景帝时鲁恭王刘余初好治宫室而坏孔子宅,得古《礼》五十七篇于坏壁之中[2][3],其中十七篇与《仪礼》相同,《奔丧》、《投壶》见于另外四十篇中,礼家将其录于《礼记》之中,得以流传,而其余篇章,因为藏之秘府,世人难得一见,后来散逸不传,称为“逸《礼》”。

朱熹撰有《朱子家礼》一书,他认为“《礼记》只是解《仪礼》”[4]。阮元在《书东莞陈氏<学蔀通辩>后》说:“朱子中年讲理,固已精实,晚年讲礼,尤耐繁难,诚有见乎理必出于礼也。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礼也,五伦皆礼……且如殷尚白,周尚赤,礼也。使居周而有尚白者,若以非礼折之,则人不能争,以非理折之,则不能无争矣。故理必附乎礼以行,空言理,则可彼可此之邪说起矣。”[5]

《礼记》全书以散文撰成,一些篇章饶具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学》、《中庸》、《礼运》(首段)等。《礼运》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6],又称为《礼运·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词,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

目录

篇章

  • 曲礼上
  • 曲礼下
  • 檀弓上
  • 檀弓下
  • 王制
  • 月令
  • 曾子问
  • 文王世子
  • 礼运
  • 礼器
  • 郊特牲
  • 内则
  • 玉藻
  • 明堂位
  • 丧服小记
  • 大传
  • 少仪
  • 学记
  • 乐记
  • 杂记上
  • 杂记下
  • 丧大记
  • 祭法
  • 祭义
  • 祭统
  • 经解
  • 哀公问
  • 仲尼燕居
  • 孔子闲居
  • 坊记
  • 中庸
  • 表记
  • 缁衣
  • 奔丧
  • 问丧
  • 服问
  • 间传
  • 三年问
  • 深衣
  • 投壶
  • 儒行
  • 大学
  • 冠义
  • 昏义
  • 乡饮酒义
  • 射义
  • 燕义
  • 聘义
  • 丧服四制

注释

  1. ^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 汉所谓《礼》,即今十七篇之《仪礼》,而汉不名《仪礼》,专主经言,则曰《礼经》,合记而言,则曰《礼记》。许慎 、卢植所称《礼记》,皆即《仪礼》与篇中之记,非今四十九篇之《礼记》也。其后《礼记》之名为四十九篇之记所夺,乃以十七篇之《礼经》别称《仪礼》。”
  2. ^汉书卷五十三·列传第二十三·景十三王传》“鲁恭王余以孝景前二年立为淮阳王。吴、楚反破后,以孝景前三年徙王鲁。”“恭王初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闻钟磬琴瑟之声,遂不敢复坏,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
  3. ^《移书让太常博士》“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篇,书十六篇。”
  4. ^《朱子语类?卷八十七》
  5. ^《研经室续集三集》
  6. ^郭沫若《儒家八派的批判》:“《礼记·礼运》一篇,毫 无疑问,便是子游氏之儒的主要经典。那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谓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洙泗考信录》考得孔子任大司寇时年五十二岁,此时子游年仅七岁,如何能论“大同小康”之义。

参见

  • 月令

参考资料

  • 叶衡 选注. 《礼记》, 学生国学丛书. 台湾台北市: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64.12. OCLC.

曲礼上曲礼下檀弓上檀弓下王制月令曾子问文王丗子礼运礼器郊特牲内则玉藻明堂位丧服小记大传少仪学记乐记杂记上杂记下丧大记祭法祭义祭统经解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记缁衣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深衣投壶儒行大学冠义昬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

共有评论(0条)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